從半美元的蛋糕到數千美元的燃料;從肥皂、通心粉到武器彈葯、人員開支網路行銷,“基地”組織制定嚴格的賬務制度。
  前情報人員和分禮服析師們說,從創建人烏薩馬·本·拉登時代開始,“基地”高層試圖仿效企業運營模式管理這一極端組織。
  購物需港式飲茶向上級報賬
  穆罕默德·吉特亞在馬裡北部通布圖市一個市場里開了一家雜貨店。他回憶,一天,一支懸掛室內裝潢“基地”組織黑色旗幟車隊疾馳而來,他見勢不妙,預料自己將遭敲詐勒索,因而立即鎖好錢箱,藏在櫃臺後。
  車隊在店室內裝潢門前停下,一個頭目下車,推門而入,要求買一罐芥末。吉特亞沒有回過神來,對方重覆一遍,買芥末,同時開一張1.6美元收據。
  這名頭目是“基地”北非分支“伊斯蘭馬格裡布基地組織”的“南方司令部司令”納比勒·卡馬。他成了吉特亞的常客。一次,他要求吉特亞準備一個印製的收據本,以便開具看上去正規的收據。吉特亞照做,在收銀機底下放置一個頗為講究的綠色收據本。那一段時期,無論誰來購物,他都詢問對方是否需要收據。
  馬裡去年3月發生政變,宗教極端武裝趁亂占據馬裡北部,包括通布圖。今年1月底,馬裡政府軍在法國軍隊幫助下奪回通布圖。
  “基地”成員購物索要收據的做法給吉特亞深刻印象。在通布圖的非正規露天市場,商販們告訴美聯社記者,“基地”人員通常成對前來採購,一個人討價還價,另一個在本子上記錄價格。
  “開始,我感到驚奇,”藥品商人易卜拉欣·吉特亞說,“不過,我逐漸得出結論,他們到這裡來,有非常明確的任務……他們需要向上級報賬。”
  收據齊全賬目清晰
  “基地”的賬目文件顯示,購物開收據、記賬在這一組織中是常見做法。美聯社28日報道,在通布圖一座曾經由“基地”占據的建築中發現超過100張收據,顯示“基地”人員記賬細緻,連購買一個燈泡也要入賬。
  “基地”人員在廢紙、信封背面、便利貼和其他能夠寫字的紙張上記賬:一個0.6美元的蛋糕、一塊1.8美元的肥皂、一包8美元的通心粉、一瓶14美元的強力膠、一把3美元的掃帚。
  各類收據中,27張為肉類收據、13張為西紅柿收據、11張為奶粉、11張為麵食、7張為洋蔥,另有茶、糖、蜂蜜。
  “無論東西多麼不起眼,他們都要收據,”雜貨店老闆穆罕默德·吉特亞回憶道。
  賬單同樣包括大額支出,比如向一名頭目預支的5400美元以及支出330美元用以購買3300發子彈。
  一些賬單為打印,記錄的物品經常與手寫賬單相同,可能是向上級報賬所用正式賬單。
  賬本分類用途多樣
  從“基地”賬本可以一窺他們的日常活動。一股“基地”成員向上級打報告,請求提供禦寒衣服和帽子。占領通布圖後,“基地”在當地實行宗教法律,接管政府公共設施,從鄰國阿爾及利亞進口燃料。一張發票顯示,他們支付3720美元採購20桶柴油,供通布圖市發電站使用。通布圖地區“基地”主要頭目之一阿布·扎伊德去年12月打報告,請求提供4枚火箭彈。
  “基地”為當地監獄預撥資金,為宗教法庭制訂詳細預算,每名法官每天審理案件可獲得2美元酬勞。
  財務支出還包括宣傳和民生費,用以擴大“基地”影響和爭取民心。“基地”向一名“孩子生病的什葉派人”提供4美元;向一名舉行婚禮的男子送去100美元“份子錢”。他們賠償居民損失。一筆支出顯示,一座民居遭“基地”車輛損壞,房主收到50美元修繕費。“基地”成員前往偏遠鄉村宣傳極端教義可獲補貼,一張單據註明“宣傳差旅費”200美元。
  在通布圖另一座建築中發現一份詳細的“培訓計劃”:上午5時至6時30分早鍛煉;10時至10時30分學習如何使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;隨後是武器訓練,直至中午。
  從單據內容還可獲知,在馬裡活動的許多“基地”成員出生於國外,例如,一張1000美元預支賬目記載,這筆錢發給“利比亞的塔爾哈特”;另一張寫著,收款人為“阿爾及利亞的塔里克”。
  □探因
  “基地”管理借鑒企業模式
  除收據和賬單,“基地”還有工資單、求職表、慈善和宣傳開支。分析師們說,“基地”多年來試圖借鑒企業運營模式實施管理,建立統一財務制度,打造“跨國公司”。
 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學者、美國國務院反恐協調員辦公室前顧問威廉·麥坎茨說:“他們所從事事情的性質決定他們必須掌握記賬技巧。他們控制行動、實現預定目標的方法很有限,因此必須像經營商業一樣去做。”
  一封信件顯示,一名“基地”成員因沒有及時提交財務報告受到上級斥責。
  曝光的“基地”文件顯示,如同企業,這一組織有“首席執行官”、“董事會”、“人力資源部”和“公共關係部”。兩份收據顯示,“基地”分別花費4000美元和6800美元用作“車間”運行資金,這一稱謂直接源自企業。
  一些分析師認為,這類嚴密的組織結構不僅有利於“基地”生存下來,而且能幫助它擴張。另外,由於“基地”基層成員通常在偏遠地區活動,報賬能使上層把握下層人員的行蹤。
  收支制度可追溯至本·拉登
  他們說,嚴格的開支管理制度可追溯至“基地”創建人本·拉登。本·拉登為“科班出身”,1976年進入沙特阿拉伯阿卜杜勒·阿齊茲國王大學攻讀經濟學,繼而幫助父親管理家族企業。
  “基地”史專家勞倫斯·懷特說,本·拉登1992年在蘇丹創建一家大型企業,雇員超過500人,經營多類項目,從進口卡車到出口芝麻、白玉米和西瓜。
  本·拉登重視管理,對雇員嚴格要求,比如無論採購金額多小,雇員都必須提交一式三份的賬單。他招募第一批“基地”成員之時也要求他們這樣做。
  2001年,在阿富汗一個“基地”營地中發現一批賬務文件,包括工資單、每名成員的詳細個人檔案和大量賬本。如果申請加入“基地”組織,“求職者”必須填寫受教育程度和語言能力。在伊拉克,美軍發現“基地”用Excel表格製作的詳細工資單。
  “大家以為這類東西會記在信封背面,事實不是這樣,”美國聯邦調查局前特工丹·科爾曼說。
  科爾曼1996年至2004年主管本·拉登資料。1997年,他帶隊突襲“基地”在肯尼亞一處藏身地,發現許多發票,包括一些8年前的汽車加油發票。
  《基地》作者賈森·伯克說,“基地”組織“企業化”管理方式並不意味著它運轉良好。“(建立)行政體系使高層管理人員以為他們掌控著遙遠的分支部門。但是,效果遠比他們認為的低。”
  本版據新華社電  (原標題:揭秘“基地”內部管理模式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p56opegz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